若以USB的字面意思來看,其英文全稱是Universal Serial Bus,而直接翻譯成中文是『通用串列匯流排』。這是由7家包括了 Compaq、迪吉多、IBM、英特爾、微軟、NEC以及北方電訊(加拿大)等主要的電腦與電子科技大廠所研發與規劃出來的。
USB 是一種標準的連接界面,允許把外面的設備與電腦連接時,不必重新配置規劃系統,也不必打開機殼,另外調整界面卡的指撥開關。而連接上電腦時,電腦會自動識別這些周邊設備,並且配附適當的驅動程式,無需使用者再另外重新設定。
自從USB這種傳輸介面出現在PC上面,已經14個年頭了(1996年制定了USB 1.0規格)。到了今天這個時候,幾乎所有的外接式裝置,都要靠USB來連接。
十年前來說,滑鼠跟鍵盤,還會使用稱為PS/2(不是索尼的PS2)的接頭來連接主機,印表機則是使用稱為COM的介面。到了現在,滑鼠跟鍵盤哪裡還找的到PS/2介面的,印表機也很難會有COM介面的。現在還會用到這種介面,通常只有兩種可能,第一:機器太舊只有舊型接頭。第二:主機上的USB接頭不夠用了。
會用到USB介面的還有,掃瞄器、隨身碟、讀卡機、外接式光碟或硬碟,諸如此類的。如果是資料傳輸速率不大的裝置,例如滑鼠、鍵盤或是印表機之類的,目前USB 2.0的傳輸模式已經足夠使用了。但是如果像是隨身碟或是外接式硬碟之類需要傳輸速率較大的裝置,2.0這個古董,就顯的比較吃力了。
畢竟2.0已經是十年前的產物了,(1999年所推出的)當初2.0所制定出來的最大傳輸率為480Mbps,當然已經足夠應付當時所有的外接式裝置,畢竟是十年前了,當時所需要的傳輸速率當然不如現在。現在的外接硬碟動不動就是1TB以上,存取的資料也越來越大,USB 2.0真的已經不夠用了!
所以在這個前提下,於去年2009年的尾聲,制定了最新的USB 3.0的格式,號稱最大傳輸率高達5Gbps!意思是說速度將會是原本2.0的十倍!真的有這麼快嗎?聽起來就很像只是理論值而已,想要這麼快,似乎不太可能…但是快個兩三倍應該沒問題吧?
USB 3.0對於自稱為備份狂人的我,可說是一大好消息!我的使用PC經驗告訴我,備份實在太重要了!所以我所有的資料,都會有個一模一樣的備份在外接硬碟裡。
而我的資料中又以影像資料為最大宗,以前480p的時代,硬碟都還算夠用,但是現在HD的時代來臨了,我的硬碟容量被吃的非常兇。到了現在,主機裡的影像資料,已經高達900GB了!一個1TB的外接硬碟已經不敷使用了,於是我又添購了一個2TB的硬碟。(有夠便宜,四千不到)
雖然解決了硬碟容量的問題,但是2.0傳輸速率還是慘不忍睹…於是想到了新的USB 3.0這個東西。此時的我又再度發揮了白老鼠的精神,決定自己來測試一下3.0的速度了!因為主機板上並沒有3.0的接頭,所以只好買一張PCI-E介面的USB 3.0擴充卡,再加上支援3.0的硬碟快接座,剩下的就是回家去測試速度了。
在安裝好擴充卡跟硬碟快接座後,就開始測試速度了!首先從內置SATA硬碟中,傳輸給2.0的外接硬碟4GB的ISO檔案,總計使用2分24秒。(144秒)
接下來則是用內置SATA硬碟,傳輸給同樣為內置的SATA硬碟,同樣4GB檔案,總計使用1分2秒。(62秒)
最後則是用內置SATA硬碟,傳輸給USB 3.0的外接硬碟。同樣4GB檔案,總計使用54秒。
讓我沒想到的是,3.0的速度居然比內置硬碟對內置硬碟的傳輸還快,雖然快的並不多,但是仍然勝過他們!而3.0則是比2.0快了2.67倍左右。
果然是理論值啊,速度”只”快了2.6倍而已。之後我再測試20GB的檔案,得到的測試值也都差不多,就是2.6倍。
雖然測試的結果是有點讓我失望的,連3倍都不到,不過也不算差啦。原來如果要傳輸500GB的資料,2.0必須使用5個鐘頭才能複製完成。而現在使用3.0的話,則是不到2個鐘頭就能完成。還是有看到傳輸速度的差距啦,雖然並沒有想像中的來的那麼多。
不過也不知道是不是3.0的技術還不成熟,或是我的3.0是使用擴充的方式,而不是主機板內建的,這說不定也有影響到傳輸的速度。
只能說,以後有機會換內建USB 3.0的主機板的時候,再來測試看看了…
1 則留言:
謝謝分享, 用筆電express card接 應該也是差不多吧~
張貼留言